| 云南大红山层状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
| 吴孔文; 钟宏; 朱维光; 冷成彪; 苟体忠
|
| 2008
|
发表期刊 | 岩石学报
|
卷号 | 24期号:9页码:2045-2057 |
合作性质 | 其它
|
摘要 | 云南大红山层状铜矿是大红山铁铜矿床的一部分。其成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火山喷流作用形成了层状铜矿矿胚。而后期热液对原先的矿胚进行了改造和富集。本文选取大红山层状铜矿中石英脉型铜矿石石英样品系统地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发现了富液相(L+V)、舍子晶多相(L+S±V)和纯CO2三类主要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其均一温度在103-456℃之间;盐度范围为0.53%~59.76%NaCl equiv.,密度为0.80~1.45g/cm^3;纯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4.3-20.8℃,对应密度为0.77-1.09g/cm^3。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硫化物δ^34S分布范围为-0.6‰~+10.9‰,表明岩浆硫和海水硫酸盐还原成因硫参与了早期成矿过程。方解石δ^13 CPDB值范围为-5.6‰~-3.1‰,与地幔碳同位素值(-5.0±2‰)完全吻合,暗示了热液中碳质有地幔来源。根据氧同位素方解石-水及石英-水之间的分馏方程,计算得到成矿流体中水的δ^18 OSMOW值在-1.9‰-13.7‰之间,与火成岩δ^18O范围(5‰~15‰)基本一致。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岩相学、流体包裹体以及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本文认为在喷流沉积之后的挤压环境下,从地幔分异出来的高温、中-高盐度并富含CO2的流体和海水一起改造了原岩,形成了变质火山-沉积岩,并使原先的铜矿矿胚活化富集. |
关键词 | 云南大红山
|
学科领域 | 中国典型特殊区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
|
资助者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Z-YW-111-02)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
|
收录类别 | CSCD
|
语种 | 中文
|
CSCD记录号 | CSCD:3499998
|
引用统计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gyig.ac.cn/handle/352002/435
|
专题 |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_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_期刊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吴孔文,钟宏,朱维光,等. 云南大红山层状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J]. 岩石学报,2008,24(9):2045-2057.
|
APA |
吴孔文,钟宏,朱维光,冷成彪,&苟体忠.(2008).云南大红山层状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岩石学报,24(9),2045-2057.
|
MLA |
吴孔文,et al."云南大红山层状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岩石学报 24.9(2008):2045-2057.
|
文件名:
|
云南大红山层状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pdf
|
格式:
|
Adobe PDF
|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