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敦地块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起源及其地质意义探讨 | |
方小玉; 彭头平; 范蔚茗; 高剑峰; 刘兵兵; 张靖祎 | |
2017 | |
发表期刊 | 地球化学 |
卷号 | 46期号:5页码:413-434 |
其他摘要 |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义敦地块不仅发育特征显著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而且也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然而,对于区域上的构造-岩浆-成矿的时空格架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目前还未得到很好的约束。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发表的该区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进一步探讨了它们的起源、成因和构造意义。高精度的年代学结果显示,区内闪长斑岩和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25~215Ma,其峰值为~216Ma。其中出露于义敦南部的闪长质岩石具有高的Mg~#值、Cr、Ni、Sr含量和Sr/Y比值,低Y、Yb含量及极弱的负Eu异常和正Sr异常等特征,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其高K_2O/Na_2O比值和壳源型的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以及与缝合带东侧九龙地区同时代相同特征的钾质埃达克质花岗岩的对比,认为这些闪长质岩石并非前人认为的起源于俯冲洋壳板片或者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楔,而是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巨大规模出露于该区中北部地区的花岗岩则比闪长质岩石具有更高的SiO_2 (67.33%~78.01%)和 K_2O (2.38%~6.41%)含量,以及明显的Eu和Sr负异常,略微弱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以及更富集的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的特征,表明这些花岗质岩石并非来自闪长质岩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而是来源于更浅的中上地壳的部分熔融,为中上地壳不均一的中元古代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结合甘孜-理塘缝合带两侧岩浆-沉积作用的特征,认为义敦地块中-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形成于后碰撞的构造环境,是造山作用晚期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的结果。因此,区域上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的综合分析表明,弧/陆-陆碰撞(义敦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即甘孜-理塘洋盆的闭合在中-晚三叠世已经完成;义敦南部与铜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的闪长质斑岩的源区并不具有成矿所需的高氧逸度和高水分的特征。 |
关键词 | 中-晚三叠世 中酸性侵入岩 起源和成因 构造背景 义敦地块 |
收录类别 | CSCD |
语种 | 中文 |
引用统计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7791 |
专题 |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广东 510640, 中国 2.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 100101, 中国 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阳, 贵州 550081, 中国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方小玉; 彭头平; 范蔚茗; 高剑峰; 刘兵兵; 张靖祎. 义敦地块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起源及其地质意义探讨[J]. 地球化学,2017,46(5):413-434. |
APA | 方小玉; 彭头平; 范蔚茗; 高剑峰; 刘兵兵; 张靖祎.(2017).义敦地块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起源及其地质意义探讨.地球化学,46(5),413-434. |
MLA | 方小玉; 彭头平; 范蔚茗; 高剑峰; 刘兵兵; 张靖祎."义敦地块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起源及其地质意义探讨".地球化学 46.5(2017):413-434.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下载所有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义敦地块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起源及其(2210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方小玉; 彭头平; 范蔚茗; 高剑峰; 刘兵兵; 张靖祎]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方小玉; 彭头平; 范蔚茗; 高剑峰; 刘兵兵; 张靖祎]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方小玉; 彭头平; 范蔚茗; 高剑峰; 刘兵兵; 张靖祎]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