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IG OpenIR  >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红枫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生物地球化学垒体系构建初探
岑模珊; 朱蒋洁; 计永雪; 陈敬安; 曾艳
2024
发表期刊地球与环境
卷号52期号:1页码:76-85
摘要

在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了湖库氮、磷等营养物质外源输入的主要贡献者。本研究选取红枫湖流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添加改良剂并种植植物来构建生物地球化学垒,并对其氮、磷拦截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添加Al2(SO43、CaCl2与钠基膨润土显著提高了土壤对NH+4-N、NO-3-N和磷的拦截率,降低其流失程度。其中,对土壤添加CaCl2改性钠基膨润土并种植植被构建的生物地球化学垒,对NH+4-N、NO-3-N和磷的综合拦截效果最佳,截留率分别为87%、95%、93%。而添加了FeSO4的土壤,NO-3-N的淋失程度增强,不宜选取。种植植物后,植物生长对土壤中氮和磷有一定的活化作用,导致模拟径流中NH+4-N和溶解性磷浓度较种植植物前升高,但是均低于对照组。而且种植植物后经改良的土壤单元有效磷(Olsen-P)较种植植物前显著降低,也反映出植物对土壤磷的活化利用。综上表明,通过对土壤添加Al2(SO43、CaCl2与钠基膨润土并种植适生植物(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来构建生物地球化学垒,可以实现红枫湖小流域内的氮、磷等污染物拦截和植物生长两相促进,从而有效、持续拦截土壤氮、磷,降低其流失程度,对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DOI10.14050/j.cnki.1672-9250.2023.51.011
收录类别CSCD
语种中文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15570
专题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4.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岑模珊,朱蒋洁,计永雪,等. 红枫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生物地球化学垒体系构建初探[J]. 地球与环境,2024,52(1):76-85.
APA 岑模珊,朱蒋洁,计永雪,陈敬安,&曾艳.(2024).红枫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生物地球化学垒体系构建初探.地球与环境,52(1),76-85.
MLA 岑模珊,et al."红枫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生物地球化学垒体系构建初探".地球与环境 52.1(2024):76-85.
条目包含的文件 下载所有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红枫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生物地球化学(1554KB)期刊论文作者接受稿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下载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岑模珊]的文章
[朱蒋洁]的文章
[计永雪]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岑模珊]的文章
[朱蒋洁]的文章
[计永雪]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岑模珊]的文章
[朱蒋洁]的文章
[计永雪]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红枫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生物地球化学垒体系构建初探.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