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蓝宝石的矿物学研究 | |
丁振华 | |
1991 | |
Degree Grantor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Place of Conferral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Degree Name | 博士 |
Abstract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从理论上阐明蓝宝石的呈色机制,为蓝宝石的改色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根据;二是基础矿物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在其中的包裹体,了解它们的组成成分、形态、分布规律。1、蓝宝石的颜色是由Fe~(2+)—Ti~(4+)、Fe~(2+)—Fe~(3+)、Fe~(3+)以及Cr~(3+)的吸收峰所决定的,但是矿物究竟呈现什么颜色,不仅取决于这些吸收峰本身的强弱,而且更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相对强弱。这些吸收峰的强弱决定于进入刚玉晶格中的色素离子Fe~(2+)、Fe~(3+)、Ti~(3+)、Ti~(4+)、Cr~(3+)、Mn~(2+)等的含量,而其相对强弱则取决于这些离子的相对含量即Fe~(2+)/Ti~(4+)、Fe~(3+)/Fe~(2+)的比值,对于蓝色而言,Fe、Ti的含量越高,颜色就越深。2、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刚玉中致色元素的含量(含色素离子的包体矿物发生溶解,离子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刚玉晶格)和混价离子的比值,这是蓝宝石改色的理论基础。3、刚玉中包体矿物的多少直接影响支蓝宝石的透明度,根据其分布特征,进行合理切割,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蓝宝石的颜色,提高其质量;但很难使其透明度有在的改观。4、在刚玉众多的包体矿物中,我们新发现了石英、钛铁晶石、刚玉微晶、更长石等矿物以及目前尚不能定名的卤化物和含硫化合物。5、刚玉巨晶是多成因多来源的,主要是从寄主岩浆——玄武岩浆中结晶出来的,其结晶过程十分复杂,也可以作为地幔矿物或捕掳晶而存在。 |
Pages | 45 |
Language | 中文 |
Document Type | 学位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gyig.ac.cn/handle/352002/3868 |
Collection | 研究生_研究生_学位论文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丁振华. 山东蓝宝石的矿物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91.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N87270.pdf(2471KB) | 暂不开放 | -- | Application Full Text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