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IG OpenIR  >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喀斯特地区鸟类传播种子及其食源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杨杰; 吴明康; 黄小龙; 张旭; 彭韬; 翟奖; 冉景丞
2024
发表期刊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卷号52期号:4
摘要

以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域,观察鸟类物种并收集鸟粪,分离粪便内残渣中保留完整的种子,同时以去除果肉(皮)的种子、未经处理种子为对照进行萌发试验,分析食果鸟与食源植物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消化道后的鸟粪含种率为79.90%,含种数最多时为104粒,含种种类约为每份1~5种,其中,每份含1、2种种子的数量占比分别为63.40%、28.17%。经消化道的种子萌发率为22.22%,其与去除果肉(皮)的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未处理种子的萌发率。食果鸟粪便内共鉴定出食源植物5目10科11种,其物种果实主要以聚花果为主。取食多样性高的鸟类为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及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不同月份食果鸟取食食源植物的数量有明显差异(P<0.05),取食高峰期为8—11月份。不同生境间食果鸟及食源植物也存在一定差异。食源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取食活动扩大了植物的传播距离,且经鸟类消化道的种子萌发率更高。

关键词石漠化 鸟类传播 种子萌发 动植物互作
DOI10.13759/j.cnki.dlxb.2024.04.013
收录类别CSCD
语种中文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15495
专题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贵州师范大学
2.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杰,吴明康,黄小龙,等. 喀斯特地区鸟类传播种子及其食源植物间的相互关系[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4,52(4).
APA 杨杰.,吴明康.,黄小龙.,张旭.,彭韬.,...&冉景丞.(2024).喀斯特地区鸟类传播种子及其食源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东北林业大学学报,52(4).
MLA 杨杰,et al."喀斯特地区鸟类传播种子及其食源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52.4(2024).
条目包含的文件 下载所有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喀斯特地区鸟类传播种子及其食源植物间的相(349KB)期刊论文作者接受稿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下载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杰]的文章
[吴明康]的文章
[黄小龙]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杰]的文章
[吴明康]的文章
[黄小龙]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杰]的文章
[吴明康]的文章
[黄小龙]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喀斯特地区鸟类传播种子及其食源植物间的相互关系.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