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IG OpenIR  >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三穗龙湾大型铀矿床铀的赋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研究
黄启琳; 吴承泉; 徐进鸿; 王琼; 李溪遥; 彭松; 范云飞; 卢平; 靳子茹
2024
发表期刊矿物学报
卷号44期号:4页码:508-525
摘要

贵州三穗县龙湾铀矿床是近年勘查发现的大型铀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震旦-寒武系老堡组黑色岩系中。前人对该矿床开展了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但铀的赋存状态、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环境尚不明确。本文选取龙湾矿床南部的老棚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矿物学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铀主要以沥青铀矿和钛铀矿等的独立铀矿物形式存在于磷灰石矿物边缘、裂隙及孔洞处,部分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磷灰石的晶格中。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样品Y/Ho值为16.3~63.2(均值为40.3),Zr/Hf值为33.6~79.3(均值为42.3),靠近上地壳的值;样品具有相对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无-弱Eu正异常(δEu为0.27~1.19,均值为0.82);硅质岩Ge/Si值为1.23×10–6~0.15×10–6(均值为0.47×10–6),均接近现代海水平均值,表明龙湾铀矿床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陆源风化碎屑物质,受到海底热水作用的影响小。样品V/(V+Ni)值为0.43~0.98(均值为0.80),Ni/Co值为1.80~58.0(均值为12.7),具有明显Ce负异常(δCe值为0.31~0.81,均值为0.60),表明龙湾铀矿床形成于还原沉积环境中。综合研究表明,在新元古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黔东地区大陆风化作用为海洋提供了铀,在还原条件下形成龙湾黑色岩系型铀矿床。

关键词黑色岩系型铀矿床 赋存状态 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贵州三穗
DOI10.3724/j.1000-4734.2024.44.010
收录类别CSCD
语种中文
引用统计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15494
专题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4.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核资源地质调查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黄启琳,吴承泉,徐进鸿,等. 贵州三穗龙湾大型铀矿床铀的赋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研究[J]. 矿物学报,2024,44(4):508-525.
APA 黄启琳.,吴承泉.,徐进鸿.,王琼.,李溪遥.,...&靳子茹.(2024).贵州三穗龙湾大型铀矿床铀的赋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研究.矿物学报,44(4),508-525.
MLA 黄启琳,et al."贵州三穗龙湾大型铀矿床铀的赋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研究".矿物学报 44.4(2024):508-525.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贵州三穗龙湾大型铀矿床铀的赋存状态和地球(4592KB)期刊论文作者接受稿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黄启琳]的文章
[吴承泉]的文章
[徐进鸿]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黄启琳]的文章
[吴承泉]的文章
[徐进鸿]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黄启琳]的文章
[吴承泉]的文章
[徐进鸿]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贵州三穗龙湾大型铀矿床铀的赋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研究.pdf
格式: Adobe PDF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