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Ⅱ)投加时序对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不同形态As或Sb的影响 | |
柳凤娟; 张国平; 罗绪强; 余乐正; 马超 | |
2024 | |
发表期刊 | 环境污染与防治
![]() |
卷号 | 46期号:7页码:976-983 |
摘要 | 在硫酸盐还原菌(SRB)基质中按照不同时序加入50 mg/L Fe(Ⅱ)及不同形态的As或Sb(初始质量浓度均为5 mg/L),设计4个处理(T1,同时加入As(Ⅴ)、Sb(Ⅴ)和Fe(Ⅱ);T2,提前2 d加入Fe(Ⅱ)后再加入As(Ⅴ)、Sb(Ⅴ);T3,同时加入As(Ⅲ)、Sb(Ⅲ)和Fe(Ⅱ);T4,提前2 d加入Fe(Ⅱ)后再加入As(Ⅲ)、Sb(Ⅲ)),分析实验过程中基质pH、氧化还原电位、光密度(OD600)、总碱度、SO42-、硫化物、Fe、As或Sb含量等随时间的变化,以明确Fe(Ⅱ)对As、Sb的去除效率及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化物较为充足的基质中(硫化物残余量>8 mg/L),各处理7 d时Sb的去除率均可达98%以上,As的去除率则为38.42%~87.36%,实验后期基质中As、Sb出现复溶,总体上Sb较As易固化;Fe(Ⅱ)提前加入有助于As、Sb的去除,但相较于Fe(Ⅱ)的投加时序,As、Sb自身形态对去除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As(Ⅲ)、Sb(Ⅲ)比As(Ⅴ)、Sb(Ⅴ)具有更快的去除速率和更高的去除率,14 d后T3、T4的Sb残余量低于检出限,As的残余量则分别为1.94、0.62 mg/L。因而,通过硫还原作用处理含As、Sb废水时,除了通过添加适量Fe(Ⅱ)提高去除率,还需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As、Sb还原,以取得更为显著的固化效果。 |
关键词 | 硫酸盐还原菌 as Sb fe(ⅱ) |
DOI | 10.15985/j.cnki.1001-3865.202309031 |
收录类别 | CSCD |
语种 | 中文 |
引用统计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15467 |
专题 |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 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 4.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柳凤娟,张国平,罗绪强,等. Fe(Ⅱ)投加时序对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不同形态As或Sb的影响[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4,46(7):976-983. |
APA | 柳凤娟,张国平,罗绪强,余乐正,&马超.(2024).Fe(Ⅱ)投加时序对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不同形态As或Sb的影响.环境污染与防治,46(7),976-983. |
MLA | 柳凤娟,et al."Fe(Ⅱ)投加时序对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不同形态As或Sb的影响".环境污染与防治 46.7(2024):976-983.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下载所有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Fe(Ⅱ)投加时序对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不同(1471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柳凤娟]的文章 |
[张国平]的文章 |
[罗绪强]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柳凤娟]的文章 |
[张国平]的文章 |
[罗绪强]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柳凤娟]的文章 |
[张国平]的文章 |
[罗绪强]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