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坑头金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矿过程研究 | |
陈军; 吉彦冰; 杜丽娟; 陈健; 吴龙; 黄智龙; 杨瑞东; 吴涛; 向震中 | |
2022 | |
发表期刊 | 地质学报 |
页码 | 2479-2493 |
摘要 |
黔东南金成矿区位于江南造山带金成矿省的西南端,成矿条件优越。坑头金矿床是黔东南金成矿区的一个中型矿床,在其深部找矿中,发现除石英脉型矿体外,还存在蚀变岩型矿体。然而,这种蚀变岩型矿体的构造形态、蚀变类型、与石英脉型矿体之间关系和金的赋存状态尚不清楚。本研究与当前的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围绕石英脉型矿体和新发现的蚀变岩型矿体为研究切入点,借助微区分析技术(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进行系统的“流体-蚀变-成矿”研究。蚀变矿物金红石矿物化学显示为热液成因,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床的金红石标型特征。围岩的沉积-成岩过程(包括低级变质作用过程),主要形成了草莓状黄铁矿和含铁碳酸盐岩,为后期含金硫化物(黄铁矿和毒砂)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如Fe)。金的成矿富集过程主要经历了绢云母+毒砂+黄铁矿+石英(Ser+Apy+Py+Qtz)阶段、黄铁矿+毒砂+石英(Py+Apy+Qtz)阶段和自然金+石英(Au0+Qtz)阶段。在Ser+Apy+Py+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矿流体与围岩的初级交代,形成大量浸染状黄铁矿+毒砂的硫化带;Py+Apy+Qtz阶段主要为流体沿着剪切带再交代,形成蚀变岩型矿体;Au0+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金石英大脉的形成。金的赋存状态研究显示,蚀变岩矿体中Au以他形显微-次显微自然金赋存在蚀变岩硫化物裂隙中,或以化学结合态方式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后者占主导)。在晚期Au0+Qtz阶段,自然金呈自形、粗粒(~0.5 mm)赋存在石英脉中。综合研究认为,多期构造(流体)交代导致的溶解-再沉淀可能是坑头金富集成矿主要原因之一。 |
关键词 | 金的赋存状态 蚀变岩型 石英脉型 坑头金矿床 黔东南 |
DOI |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2053 |
收录类别 | EI |
语种 | 中文 |
引用统计 |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13368 |
专题 |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贵州大学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勘查局六总队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军,吉彦冰,杜丽娟,等. 黔东南坑头金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矿过程研究[J]. 地质学报,2022:2479-2493. |
APA | 陈军.,吉彦冰.,杜丽娟.,陈健.,吴龙.,...&向震中.(2022).黔东南坑头金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矿过程研究.地质学报,2479-2493. |
MLA | 陈军,et al."黔东南坑头金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矿过程研究".地质学报 (2022):2479-2493.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下载所有文件 | |||||
文件名称/大小 | 文献类型 | 版本类型 | 开放类型 | 使用许可 | ||
黔东南坑头金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及成矿过程研(2149KB) | 期刊论文 | 作者接受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浏览 下载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查看访问统计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陈军]的文章 |
[吉彦冰]的文章 |
[杜丽娟]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陈军]的文章 |
[吉彦冰]的文章 |
[杜丽娟]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陈军]的文章 |
[吉彦冰]的文章 |
[杜丽娟]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