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尾矿污染区3种菊科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 | |
朱光旭; 肖化云; 郭庆军; 张忠义; 杨曦; 孔静 | |
2017 | |
Source Publication | 环境科学
![]() |
Issue | 7Pages:3054-3060 |
Other Abstract |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广西阳朔某铅锌尾矿污染农田自然生长的3种常见菊科植物野艾蒿、胜红蓟和野茼蒿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差速离心与化学试剂提取法分析重金属在植物中的亚细胞分布及其存在的化学形态,探究菊科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耐性特征和机制.结果表明,污染区土壤受Cd、Pb、Zn这3种重金属污染严重,其含量分别比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GB 15618-1995)超标37.7、5.7和8.9倍,植物体内Cd、Pb和Zn含量都超过正常范围.野茼蒿和胜红蓟对Cd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富集能力,适用于Cd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此外,野茼蒿的茎和叶中Cd的含量分别为159.6 mg·kg-1和219.5mg·kg-1,超过Cd超富集植物的临界标准,可见野茼蒿完全具有Cd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是Cd超富集植物.3种菊科植物地下部和地上部的Cd、Pb和Zn主要分布在液泡可溶组分和细胞壁中,而在细胞器中的分布较少.植株中大部分的重金属以迁移性较低的氯化钠提取态、醋酸提取态和盐酸提取态存在.因此,液泡区隔化、细胞壁固持和重金属以低活性的化学形态为主可能是3种菊科植物应对重金属胁迫的重要耐性机制.与野艾蒿相比,胜红蓟和野茼蒿茎叶中的Cd更多地贮存在液泡中,且地上部"活性态"Cd的积累比例低于根系,这些很可能是胜红蓟和野茼蒿忍耐和富集镉的重要途径. |
Keyword | 重金属污染 铅锌尾矿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菊科植物 |
Subject Area | 环境地球化学 |
Indexed By | CSCD |
Language | 中文 |
CSCD ID | CSCD:6021289 |
Citation statistics |
Cited Times:24[CSCD]
[CSCD Record]
|
Document Type | 期刊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gyig.ac.cn/handle/352002/7468 |
Collection |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_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_期刊论文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朱光旭,肖化云,郭庆军,等. 铅锌尾矿污染区3种菊科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J]. 环境科学,2017(7):3054-3060. |
APA | 朱光旭,肖化云,郭庆军,张忠义,杨曦,&孔静.(2017).铅锌尾矿污染区3种菊科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环境科学(7),3054-3060. |
MLA | 朱光旭,et al."铅锌尾矿污染区3种菊科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环境科学 .7(2017):3054-3060. |
Files in This Item: | Download All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铅锌尾矿污染区3种菊科植物体内重金属的亚(489KB) | 开放获取 | License | View Download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