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黔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
| 陈兰
|
| 2006-03-08
|
学位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学位授予地点 | 地球化学研究所
|
学位名称 | 博士
|
关键词 | 早寒武世
黑色岩系
沉积学
元素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
大洋缺氧事件
湘黔地区
|
摘要 | 中国南方古生代广泛分布富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分布层位较多(如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的黑色页岩、奥陶系五峰组页岩、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泥盆系深水台间盆地的黑色碳质、硅质页岩,以及二叠系的黑色页岩、硅质岩等),并伴有Mo、Ni、PGE、V、Au、Ag等贵重金属元素富集层,尤其是湘黔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的黑色页岩,作为瞬时灾变沉积物,可与全球大洋缺氧事件对比。贵州省遵义地区黄家湾和湖南张家界地区柑子坪剖面为该地区较典型的剖面,前人已进行了大量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但沉积学方面尚缺乏系统性与较深入研究,特别是关于以黄家湾剖面为代表的浅水沉积体系与柑子坪剖面为代表的深水相黑色页岩沉积体系之间的时空关系缺乏统一的认识,且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涉及甚少。因此,本文从沉积学和地球化学两方面,特别是有机地球化学方面,探讨了湘黔地区下寒武统底部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成因以及相应的灾变事件-大洋缺氧事件,取得如下认识:
(1)本文对研究区下寒武统地层进行了较全面的清理,重新厘定了研究区下寒武统地层系统。下寒武统自下而上划分为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和清虚洞组,其时代经历了梅树村阶、筇竹寺阶、沧浪铺阶和龙王庙阶,与西伯利亚地区同期沉积相比,分别对应晚Tommotian、Atdabanian、Botonian和Toyonian期。
(2)确定了研究区下寒武统岩石类型有碳酸盐岩、泥质岩和碎屑岩三大类。下寒武统下、中部泥质岩、粉砂岩及砂岩发育,且以泥质岩为主,少有碳酸盐岩发育,而上部清虚洞组灰岩(白云岩)发育。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主要由黑色页岩、石煤、硅质页岩、硅岩、粉砂岩、磷块岩、重晶石岩等组成,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伊利石和黄铁矿以及少量重晶石、磷灰石和方解石。从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年代地层来看,牛蹄塘组底部黑色页岩与南亚、西亚、欧洲、北美等地Tommotian期广泛分布的黑色页岩有很好的可对比性。
(3)基于对地层清理、古生物以及岩石学特征的详细研究,研究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碎屑岩海相和碳酸盐岩海相两个沉积体系组。碎屑岩海相又分为滨岸、内陆棚、外陆棚、斜坡亚相;碳酸盐岩海相主要为开阔台地亚相。从时空上看,地层由老到新,粒度逐渐变粗,水体逐渐变浅,从外陆棚-斜坡、内陆棚到滨海,最后为开阔台地相;从西向东,由浅水相区的滨岸到内陆棚,最后到深水相区的外陆棚到斜坡。
(4)晚震旦世灯影组灰白色粉晶白云岩样品的SiO2含量比较低,MgO、CaO、CO2含量较高。牛蹄塘组黑色碳质泥岩、碳质页岩以SiO2含量为主,其次为Al2O3和Fe2O3。微量元素含量具有如下特征:地层由老到新,从灯影组白云岩→牛蹄塘组磷块岩/硅质岩→多金属富集层,呈现出增加趋势,此后至黑色页岩又有回落。特征微量元素(如Mo、Ni、V、U等)及其比值(如V/(V+Ni)、V/Cr、Ni/Co、U/Th、δU等)显示这套富含有机质黑色页岩为热水沉积,其沉积环境为含氧量逐渐减少的贫氧-缺氧的还原环境。
(5)稀土元素总量(∑REE)从6.67ppm变化到481ppm,平均含量为123ppm,轻稀土相对比较富集。经PAAS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具有近于水平或略显右倾特征。灯影组Ce异常值均小于-0.10,代表当时海水处于氧化阶段。而牛蹄塘组底部和上部Ce异常值大于-0.10,接近0,代表弱的缺氧沉积环境。对于牛蹄塘组中部,其值小于-0.10,说明缺氧环境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海洋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充氧期。根据Ce异常和参考海平面,研究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可识别出3个主要海平面升降旋回。而Eu异常为0.002-1.16,大多数样品显示负Eu异常,表明其沉积环境为缺氧的还原环境。
(6)所有样品均含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化合物以及甾类化合物,尤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甲基三环萜烷系列、25-降藿烷系列以及甲基甾烷。在GC谱图上,正构烷烃显示明显的单峰型分布特征,碳数分布范围为nC14-nC31,主峰碳为nC18、nC19或nC20,无明显的奇偶碳数优势分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化合物以及甾类化合物等的特点也表明,早寒武世黑色岩系不同层位中有机质的先质均来源于菌藻类生物,有机质类型属于腐泥型,沉积环境为强还原到弱还原环境。有机质成熟度指标显示了研究区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一般已经达到生油门限或高成熟阶段,其中以黑色页岩的演变程度最高,但仍未达到演变的最终阶段。
(7)在地层剖面上,有机碳含量为0.05-12.31%,平均为4.97%;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从-29.49--34.41‰(PDB),发生负偏移,偏移量达到4.3‰,而δ13Ccarb值从晚震旦世的-4.6‰下降至早寒武世的-10.6‰,具有6.0‰的负偏移,δ18Ocarb值在-13.7--2.3‰(PDB)之间。δ13Corg与δ13Ccarb变化具有一致性,表明其偏移与有机质组分无关。在Tommotian晚期,海平面持续上升,海洋循环引起海洋的含氧量减少,可能是引起δ13C负偏移的一个原因。另外,加上海洋条件急剧恶化,底层水缺氧更严重。因此可确定研究区Tommotian期缺氧事件的存在。
上述研究表明,湘黔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形成和Tommotian期缺氧事件的发生既与区域背景有关,又与有机质遭受细菌降解、生物爆发致使生物生产率的提高有关,还与海平面升降有关。扬子地台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处于全球海平面上升阶段,底层洋流活跃,大量营养物质被上升流周期性地带到表层水中使生物大量繁殖,生物生产率增加,底层水含氧量减少。在这种背景下,氧化作用缓慢,海进期间歇性的上升洋流把富有机质的缺氧水带到相对深水区,导致黑色页岩广泛分布。由于表层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腐烂分解吸收大量溶解氧,再加上上升洋流也分解有机质,因此底层水迅速变成“无氧状态”,导致沉积物中海洋生物死亡,有机质突然急增而大量保存下来,加强了缺氧环境。 |
页数 | 124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gyig.ac.cn/handle/352002/3160
|
专题 | 研究生_研究生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兰. 湘黔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研究[D]. 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